服务热线电话
133-3875-3732
在人类与老鼠的长期斗争中,投放老鼠药一直被视为一种高效、便捷的灭鼠手段。然而,越来越多的人发现,老鼠药的作用似乎大不如前。这不禁让人疑惑:为什么老鼠药不再像以前那样有效?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失败的原因?
抗药性,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药吃多了身体产生了抵抗性。目前,我国允许生产并使用的老鼠药是第二代抗凝血类老鼠药(如溴敌隆、杀鼠灵等),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老鼠的凝血功能,导致其内出血死亡。
研究表明,随着时间的推移,部分食用了第二代抗凝血类老鼠药存活下来的老鼠,其身体会出现了基因突变,使得它们对这些药物产生了抗药性。抗药性的特性会通过繁殖遗传给下一代老鼠,而老鼠的繁殖周期短,每年可繁殖多次,这种高繁殖率使得基因突变在种群中迅速扩散,导致抗药性老鼠的比例逐渐增加。
另外,老鼠的迁徙行为也加剧了抗药性的传播。当某一地区的老鼠种群对某种药物产生抗药性后,它们可能通过迁徙将这种抗药性基因带到其他地区,进一步扩大了问题的范围。
除了老鼠自身的抗药性外,老鼠药错误使用也是导致其失效的主要原因。许多人在使用老鼠药时,往往灭鼠经验,导致药物无法发挥应有的效果。
投放位置不当:老鼠药的投放位置直接影响灭鼠效果。老鼠通常沿着隐蔽的墙角活动,如果将老鼠药投放在老鼠不常出没的地方,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。
剂量不足:老鼠药剂量也叫“饱和度”。初次投药灭鼠后,老鼠吃了只是出现轻微的中毒症状,这时就需要补充鼠药,持续供老鼠吃,直到老鼠死去。如果中途鼠药不够,老鼠一但停下缓过劲来,它就会避开这类鼠药,不会再去吃了,这也是灭鼠没有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剩余很多食物,这让老鼠的食物来源丰富。在这种食物丰富的环境下即使放了老鼠药,老鼠仍然有更美味的饭菜、水果食物可供实用,降低了药物的吸引力。
此外,城市商业建筑结构的复杂,许多大型商场四通八达,墙壁孔洞、线缆管道相互交错,这些地方成为老鼠的理想栖息地。如果这些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,单纯依赖老鼠药进行灭鼠,效果必然有限。